情绪背后的心理机制

作者: 时间:2021-12-08 点击数:


6月18日,心海在森林小学对全校教师开展了一场题为《情绪背后的心理机制》的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学界资深专家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汤永隆教授主讲。讲座上,汤教授鼓励发言互动,教师们积极提问、发言与互动,参

“你教的学生都遇到哪些问题? ”讲座开始,汤教授对老师们进行提问。老师们讲述自己所教学生出现的自我封闭、尖叫、怕老师等种种现象。通过这一系列案例故事让老师们意识到,低年级学生容易出现自我封闭(严重发展为自闭症)、抽动症(尖叫)、多动症等心理健康问题。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,任务非常艰巨。根据汤教授在重庆38个区县的抽样调查数据,6万多人自杀倾向11.7%,而上海超过15%。自杀出现低龄化的趋势,而且小学生还有一个特点——结伴,不是一个人去,而是三五人相约自杀。与热情非常高。

接着,汤教授从实物工作的角度,与我们分享了“抑郁,焦虑,躁狂”3种情绪背后的心理机制。

抑郁

1、关于抑郁的错误认知

抑郁≠自杀

当问到小学生:什么是抑郁?   小朋友说:不知道,自杀?

近年来,各大新闻爆出自杀事件。随后有人会说,因为他抑郁。于是,慢慢形成一个错误的认知,自杀=抑郁。而现实是,抑郁的人不一定自杀,没有抑郁的人不一定不会自杀,其中重度抑郁患者是高自杀人群。

抑郁≠抑郁症

症状和现象是两回事,抑郁症是一种症状,郁闷仅仅是一个现象。当时间持续2个星期,会从抑郁变成一种症状。

2、郁闷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坏事

我们什么时候会郁闷?

预期目标(期待)和现实差异越大越抑郁。

如果你正确的去认识它,它是一件好事,让你更深刻的去反思我和目标之间的关系。反思我在设定目标的时候,我有没有去考虑实际情况和自身资源,目标设置是否合理,是否和实际匹配。

郁闷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坏事,我们之所以认为它是一件坏事,是因为我们都不喜欢负面情绪。因为不喜欢,所以我们常回避它,于是,我们就失去思考的机会。如果我们不去正视它,就永远不知道问题在哪里。

3、抑郁的核心思维方式:自我否定

因为老师是学校评价的唯一权威,加上抑郁的核心思维方式是自我否定,所以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,当老师说你非常好时,学生就会认为自己非常好。

遇到抑郁的孩子,最好的方式就是抓来做小帮手,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。

焦虑

1、抑郁是已经发生的事情,焦虑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

抑郁是已经发生的事情,指向过去,焦虑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,指向未来。“已经发生”和“还没有发生”指的是主观的心理时间,不是“客观的物理时间,而事情的重要程度决定了主观的心理时间。

比如,高考失败了,尽管还没有考,但是在他的内心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,于是产生抑郁。再假设,今天早上你掉了10元,这指向过去;

如果今天早上掉了100万,在主观的心理世界可能就不会认为这是过去,因为心理过不去。

2、抑郁是让人反思,焦虑是让人未雨绸缪

当意识到能力不足,不足以应对未来发生的事情,就会焦虑。

当提升好了能力,能力具备了,就不会焦虑。

3、和焦虑好好做朋友

焦虑是来自于对后果的想象,想象事情失败会带来严重的后果。比如,对学生来说,如果考不好,想象回去要被抽几下,同学要如何嘲笑我。

焦虑的人会回避最糟糕的后果,想的是次糟糕后果。通常,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,人会选择回避,不敢去想最糟糕的后果,但是内心又知道绝对不会只是这样。

面对焦虑的学生的处理办法:

了解他想象的后果到底是什么。

看他是否在回避最坏的结果。

告诉最坏的结果,是好转的开始。

谈清楚能力和目标之间的差距,有适度的压力。适度的压力、焦虑是制造我们前进的动力。

帮助他做好时间规划,做好风险管理。

躁狂

1、躁狂是愤怒不断积累而形成的

躁狂在青春期也是比较常见的,和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一样,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挫折。比如,学生不听讲的时候,有的老师面对这件事的时候是愤怒,有的老师是郁闷,感到无力。

2、容易发展为双向情感障碍

躁狂容易发展为双向情感障碍,可以理解为抑郁加躁狂,具有反复性。因为它和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一样,共同特点都是挫折。

3、遇到愤怒的小朋友怎么办

双手拥抱TA。因为愤怒的人只是想武装自己,人在挫折的时候害怕有人乘人之危,所以需要武装自己。这个时候我们去戳他,他可能会和你干架,所以给他一个拥抱是显著有效的。

共情。人在愤怒的时候,希望得到别人理解,得到支持。所以可以站在他的立场“你是不是因为...感到愤怒”,和他成为一体。当获得支持,被理解了,就不需要再武装自己了。

讲座结束前,汤教授再次鼓励教师们自主提问,并对老师们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答。

基础教学部(素质教育中心)  地址: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金港路288号

电话:0411-66864820  邮编:116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