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家长提前与学校老师沟通孩子情况,并达成一致。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见很敏感,无论是陌生人还是已经相处过一段时间的老师和同学,他们很容易进行结果预设: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见是一件很糟糕很可怕的事情。
所以为了避免让孩子在课堂上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是否需要开口讲话,或者担心自己的声音会被别人听见这件事情上,家长可以与老师商量达成一致,在课堂情景自然的情况下,老师尽量避免单独提问孩子回答问题,或者是要求他站起来回答问题,以此来减少孩子在教室里出现困窘及尴尬的状况,避免强化他的缄默反应;如果,很幸运孩子能非常小声地出声,即使我们没有听清或理解,也不要着急催促他再次出声或要求他声音大一些,我们尽可能语调平静地与孩子确认他讲话的内容。
02
父母在公共场合不强迫孩子给予反应,不给孩子贴“不说话”的标签。有很多家长都会讲,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,进门、出门,孩子不打一声招呼,连个“你好”“再见”都没有,自己孩子是不是太没有礼貌了!同时也感觉自己没面子,常常只能骂孩子一句不懂事,然后跟朋友说“抱歉,孩子内向不爱讲话”。其实,看似家长缓和了一点点礼仪上的尴尬,但是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缄默的反应,让孩子更加恐惧开口。我经常会提醒家长一件事:您可以主动和朋友或亲戚说“你好”或“再见”,然后询问孩子是否要打招呼,如果孩子没有反应,请不要求孩子一定和别人打招呼,而是跟孩子微笑表示没关系,等下次准备好了再打招呼即可。要时刻提醒着自己,孩子不跟别人打招呼并不等同于不礼貌,有一些孩子会选择以微笑、点头、挥手或者是眼神注视来回应对方的打招呼。
03
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,进行专业辅导。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保持安静的强迫行为,经常合理化对某人或某些情境的缄默,倾向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,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往往表情木然。他们可能维持着微笑也可能面无表情,家长和学校老师很难明白这类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,更无法适宜地解决问题,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,因此,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显得尤为必要。在咨询师的专业指导下,修正孩子的不合理信念,促进情绪情感的表达,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找回自己的声音。
最后,选择性缄默症可能会使人非常的寂寞。一个小孩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小孩在一起愉快地玩耍,他明明很想加入却不敢走出去问:“我可以玩么?”所以一定不要被选择性缄默在某些情境下冷淡、漠不关心的外表欺骗了.其实他们的情绪情感真挚而深刻,敏感且可强烈地感受到别人的快乐和痛苦。只是因为害怕张口而退缩在了自己的保护壳里,默默地去看别人体验丰富的人生。所以,当看到孩子游离在同伴游戏中,假装自己在忙其他事情的时候,家长不要急于指责批评,尽可能为孩子找几个性格合适的小伙伴组成一组,鼓励孩子加入小伙伴的玩耍,家长可以先作为该小组游戏的领导者,从孩子最擅长的游戏开始,等孩子慢慢可以与其他小伙伴有肢体互动了,家长再从这个小团体慢慢退出,这对孩子的同伴交往十分有帮助。
越是张口困难,越需要我们用心理解和接纳,才能够在孩子那黑洞一般的无声沉默中,发现隐约透着光芒的沟通大门。走进孩子的世界,孩子才会愿意走出来